从名字出发,我走向写作之路

孩提时的我,总爱独处,而书本自是我最亲密的伙伴。在母亲眼里,我算是“最好带”的小孩,别人家的孩子,总得连哄带骗,才肯回家写作业,而我却能安静地写写画画,乐在其中,哪怕是花上大半天的时间,都不觉得疲惫。
正式接触文字,那是上小学后的事。语文课上,我偏爱那方方正正的汉字。它们的工整、美丽,很快就激起我浓厚的兴趣,而我最初学会书写的汉字,便是自己的名字。
从姓氏到名字,一笔一划歪歪斜斜写着,那种新奇和成就感,让我倍感自豪。回家兴冲冲翻开习作本向母亲炫耀,母亲温柔的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要学的汉字有很多,可能你一辈子都学不齐,不过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名字怎么写,而且一定要写好,因为名字就是你的根。”
那时年幼的我,没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我确实铭记于心,无论书写有多么的潦草,唯独自己的名字,一定写得端端正正。
说到汉字,我始终是又爱又恨,爱它的多音多义字,却恨它的错别字。多一点、少一划就是另一个字和意思,而这也成了我学习中的绊脚石。
开始写作文后,看着老师在作文簿上,用红笔圈圈叉叉的地方,心里很是泄气。
不服输的我,开始央求母亲鞭策自己。母亲学历不高,成长于那个只求温饱的年代,她没有太多的学习机会。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学成了她的日常,报纸则是她最好的“教科书”。
为了做我的“导师”,母亲特意买了本图文并茂的字典。自那天起,母亲便成为我学习的“战友”。那时候的我,简直是个“问题宝宝”,看见陌生的字,就会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在那个网络还未普及的年代,字典就是最权威的“老师”。
每“认识”一个新字,我们就会一起书写、记录。尽管我总是有做不完的作业,但因为有母亲的陪伴,学习汉字的路上一点都不孤单。
从字、词到成语、谚语,我开始掌握如何遣词用字。作文内容虽逐步升华,却总觉得少了“灵魂”。父亲学历较高,文字功底扎实,于是变成了我的新导师。
父亲当时经营小本生意,每日忙于生计返家已是深夜,仍坚持辅导我写作文,实在不易。为了“产”出一篇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作文,他越是严厉督促,我则是一再抗拒,偶尔还会闹情绪罢写,父女俩在深夜争执是常有的事。
记得父亲曾语重心长的说过:“写作,不在于堆砌辞藻,而是在于情感真实,只要把真实感受写出来,那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初时,有点叛逆的我总觉得,只要巧妙运用文字和写作技巧,照样能写出一篇激动人心的好文章,但事实证明,我真的想错了。
一次次的参赛,总是自信满满的认为必能获奖,然而,待成绩出炉的那一刻,冠亚季军不说,就连个安慰奖都擦肩而过。我有些不服气,可拜读得奖作品后,真是给了我深深一击,原来父亲说的才是对的。
于是,我彻底抛弃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再次回归写作的真谛,而这一次,我真的做到了,也得到了人生第一个奖项。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写作最大的乐趣不是获奖,而是自己的文字与感受产生了共鸣。
学习生涯中,写作往往是为了应付课业。写多了,也开始遇到瓶颈。为了纾压,也为了放空自己,我又开始迷恋阅读。从翻译小说、散文随笔到职业记事,书架渐渐被填满。性格内向的我,搭上文字列车,开启人生另一篇章。
大学毕业入了职场,有段时间我几乎“封笔”。工作的忙碌,致使我连阅读的时间都所剩无几。正如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所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而我,确实觉得自己是活得越来越“庸俗”。
入职书店,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当时的我,与文字的距离是这么近又那么远。每日盲目的重复着下单、收货、上架的日程,我开始怀疑这份工作的意义。
有时候,为新书上架的那一刻,看着这些书籍被捧走,我内心是羡慕的,也不断问自己:“我的文字,哪天才能有机会走入人群?”
一股想要与文字打交道的念头再次萌生,我毅然辞掉书店的工作,阴错阳差地与文字展开了情缘。虽然与文字为伍,却始终无缘亲自下笔,心中那股写作的渴望是越来越强烈。
在一个文字发展有限的环境中,我突然想起“投稿”这件事。可没想到,在文字堆里打滚多年的我,再次提笔,竟会遇上“写不出”的窘境,原来这就是文笔生疏的感觉。
为了找回灵感,我再度从书堆里找回对写作的欲望。多次提笔,我依然没自信能写好,写了又删,总觉得缺点什么。很想再向父亲讨教,可他却已不在,我的导师,只剩下母亲了。
母亲的心思向来单纯,她只给了我一句话:“想写就写,何必纠结?”而这番话又让我想起父亲那句老话:“把真实的感受写出来,那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这一次,我真的写出来了。
投稿的路上,我总是跌跌撞撞,有时被录用,但更多时候是被退稿,可我开始“享受”这过程的乐趣。录用与否已非重点,只要我的文字被看见,那就值了。
阅读他人的文章,总有觅得知音的错觉,素未谋面,却能共鸣,这种情感,唯有文字能代为传达。
写上瘾了,偶尔也会发起作家梦。还记得大学时期,室友曾笑说:“靠写作挣口饭吃,准得饿死。”当时,我确实赞同她的说法,毕竟,能靠写作上岸的人不多。
我写,只是想把人生故事记录下来,透过文字前行、成长,与“同频”人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字能治愈人心。多少次感到迷茫,是文字将我从深渊拉回正轨。
我用文字记录喜悦,也用文字抒发伤痛,唯有不停地写,我的世界才能继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