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得与失,都付笑谈中

得与失、阴与阳、贫与富、贵与贱,这些词语我们从小学起就已经掌握,但其中的智慧却需要用一生的经历才能体味。

人自古以来都是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这是人性使然。考试,没有人想特意考零分;经商,没有人不想用少一些本钱,赚多一点利润。

作为华人,我们似乎有一种“天性”,就是相信“爱拼才会赢”,多数人都从小耳濡目染长辈忠告“要用功读书,以后才能赚大钱”。这造成我们有一种“怕死”或“怕输”的心态,无论读书还是赚钱,都要争先恐后,希望“得到”更多机会,以免“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关于人生的得与失,我们的思维模式很简单,就是读多点书,考到好成绩,进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赚很多钱,才能买车买房,才能找到对象结婚生子。很多人似乎相信,只要沿着这条路走,就能保证你一生高枕无忧,成为人生胜利组。这简直成为了华人的“信仰”,是世世代代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无可否认,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凡事一旦走上极端,就变质了。君不见,多少孩子和父母的得失心太重,以致读书只是为了考试,不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培养兴趣。君不见,多少小孩从小就上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以致美好的童年只能埋首在书堆当中,小小年纪就戴上厚厚的眼镜。

就拿SPM华文考试做例子,很多学生为了避免华文没办法考获好成绩,就直接选择放弃考华文。以现实功利的角度来看,如果少考一科,的确可以有更多时间准备其他科目。如果其他科目都考获好成绩,却被华文“玷污”了,成为老鼠屎,岂不可惜?

即使是选择考华文,很多老师和学生也把重点放在如何取分的技巧上。学生为了考好华文,把各种范文和文言文注释背得滚瓜烂熟,成为名副其实的“背多分”。

还记得当年我作为考生,在华文考试开始之前,老师派发考卷后,坐我前面的朋友转头问我:“婵娟是什么意思啊?” 我不经意回答道:“月亮啊。” 翻开考卷,才知道那是名句精华的考题。

考试结束之后,另一位朋友说:“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写华文作文了。” 我不置可否,因为当时我已立志想要读中文系,我不可能放弃写作。

时隔多年,回想起这两件事,不禁暗自为他们小学和中学的华文老师叫屈。学习华文,为何沦为考获好成绩的手段,一旦目的达成就可以弃之如敝屣,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得与失,我们分得太清,殊不知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福与祸,得与失,从来都不是二元對立的概念。在失去之后,可能反而能够得到更多。如果害怕“失”,那么就无法“得”。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让老师乐于教学,学生乐于学习,不再被各种考试和补习搞得焦头烂额。什么时候,社会才能让每一个人找寻自己的道路,决定自己的人生何去何从,不再逼鱼上树,让生命回归本真。

得与失,毕竟也只是相对的概念。与其执着于追求成功,避免失败,不如学习如何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学习成长。一旦将得失成败都付笑谈中,便能超脱患得患失的心态,获得终极的内在平静。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