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参加“华文教科书书上马华文学鉴赏班1.0”有感

曾经参加曾经参加过两届的“深根文学创作课程”,记得第一年是单枪匹马往马大文学院听课,第二年则与友人相伴,费时两小时的车程,其实蛮疲累的。这回,因疫情的来袭,马大中文系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举办了“华文教科书书上马华文学鉴赏班1.0”。获知有这样的课程,对一位喜爱文学爱好者的我来说是不容错过的。隔空学习,想必是大家的第一次,这也许就是个新常态吧!

时光匆匆,虽只有10周的课程,但,一晃就在上星期结业了。

我只是一名小学华文老师,对于文学这一块的根基还是打得不扎实。自知不足,因此,我非常珍惜每一堂的到来。无论是小学或国中的文本,对我来说都是马华作家的结晶,能把写作者的文章收录在课本里是多么令人欢喜及自豪的事。令我欢喜的是主办方还邀请了作者现身说法,相信这是蛮有意义且难得的事。 10周的课程,与学员分享了20篇文章,有好几篇是令我至今印象深刻,且回味的。

《从大丽花到兰花》这篇伤感的文章收录在中二的华文课本里,读了令人泪流满面。作者许裕全为我们叙述他写这篇文章时的心路历程,听着听着,眼眶都是泪水,见者心酸。这就是所谓的真情流露吧! 但许裕全强调,他希望文字的温度与力量能教会我们如何穿过悲伤,而不是被悲伤打倒!这确实是门功课,我还在学习,虽爸爸已离开多年,但爸爸撒手人寰的那一幕还是历历在目,仍是不能自己。

《丼》这篇中四的课文,的确引起大家的共鸣!这篇文章我咀嚼再咀嚼,是因为对作者曾翎龙写得那口丼为衍生的故事颇有同感。 小时候我寄人篱下,那时的老家就是有那么一口“丼”,因此让我再次回想起那些年,那些事。尤其是文中提到如何打水的具体描述,我更是感同身受。那时我还是个中学生,格子矮小,初学打水一事,真是心惊胆颤。因为力度不到家,我担心万一不小心失足往丼里去,那我不是成了贞子?想着想着,顿觉得好恐怖!光阴荏苒,我已离开老家,也鲜少回去了,唯有过年才去一趟。每每回到老家,总爱去瞧瞧那口丼,它确实有好多我年少时期的回忆啊!

另,有两篇诗歌是令我当时觉得伤感及心情澎湃,激昂的。既小曼老师的《皮箱的故事》及周若鹏《回家的原因》。 这两首诗歌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以皮箱带出作者父亲的故事;后者则是以植物带出爱国情怀。听了作者的娓娓道来,再聆听作者为我们朗诵的诗歌,那个时候的情绪是被他们牵着走的,一触即发,情感可是表露无遗啊!想想,这文学鉴赏班确实值回票价了!

我喜爱阅读,喜爱文学,喜爱与文字为舞,每当阅读到好的作品总爱与学生或友人分享!我更喜爱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每当灵感涌现,或是某人的一句话我就会灵光一闪,开始构思去把它化为文字。 华文教科书鉴赏班已结束,有点舍不得,因此写了一篇感想为记。

打铁趁热,主办方将在来临的9月开办“华文教科书书上马华文学鉴赏班2.0”,这回会以独中的文本为教材。无论小学,国中或独中,这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已成功报名且被录取了,喜爱文学爱朋友,心动不如行动,名额有限,赶紧报名哦!

————————

鉴赏班2.0就要开始上课了,如欲报名可参考以下链接:

【个人报名链接】https://forms.gle/fhyHWZrg1iuGPjdL8
【集体报名链接】https://forms.gle/Uusz2GQhr664JvR58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