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勿洞这个小城镇

在勿洞的早上,差不多早上六时多,天已经慢慢地亮起来了。

我骑着小白出外,骑到了较远处的地方,差不多要到前往马泰的关卡路口,我就转回头了。在路上,已经看到许多骑着摩托的人们,停在路边的摊位,买早餐或是坐下来吃早餐。这里的马路比较宽,而已还有骑行道,也很安全的,可以看到路旁的警察局,回教堂,餐馆等等。

我骑回头,又来到了菜市附近的街道,路边已经有许多游客了,都是出来吃早餐的,有的还到菜市购物。路旁的餐馆也开始营业了,许多找吃的游客,都一群人的进入餐馆。而当地的居民,有的就选择打包。我骑到小巷,可以看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有的在闲聊,有的在晨运,有的载着小孩去上学了,有的小摊位已经很热闹,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停着摩托,然后买早餐。我绕了两回,又骑到了一间咖啡店,买了一杯拿铁,然后再前去,看到有几档卖烤串的摊贩,他们都把肉串放在炭炉上,然后不断地用扇子扇,希望炭火快点燃烧起来。只是短短的一条小路,就有几个摊位是买烤串的,然后再配上一包糯米饭,就当做是早餐了。我买了几串烤串,也打算拿回去酒店试试看,这些烤串都是我在泰国必尝的当地小食。

我骑到一条小巷,看到一些妇女在买菜了,看到有的老旧的屋子,还挂着红灯笼。当然也有回教徒妇女,也开始忙碌起来了。在这里可以看到三大民族,那就是马来人,华人和泰裔,他们都能和睦共处,在同一个小巷一起做生意。大家都是以泰语交流,那就是他们的日常用语。

我骑到了大马路,看到一间挂着布条的商店,布条上的文字是泰文,我完全不懂,可是布条却印上了《兰香饼家》,我觉得这应该是由华人经营的饼家,是本地土产,于是就停下来。一位男子马上招待我,他介绍了几种饼,都是现做,我还看到一位妇女和一位年轻女子在搓面团,她们也看了我几眼。

我买了一点豆沙饼,然后和店员闲聊了起来,就问起有关这家饼家。店员看起来还很年轻,于是就叫了在做饼的妇女。妇女就走过来,介绍了她们的饼,并说这间饼家已经是做了第三代,还说里头做饼的女子就是第三代,这家饼家是爷爷做下来的饼家,并指着挂在厨墙上的布条,图片里的老人就是饼家的创办人。这是一间家族经营的饼家,他们除了做饼,还有卖潮州面线,因为饼家的东主是潮州人。

我和妇女聊了起来,她还说自己是客家人,我们就以客家话聊了起来,原来她是来帮协助姐姐的,在做饼的女子是外甥女。她还说自己是道地人,看起来应该有六十多岁了。父亲则是从中国来的,然后在勿洞开芭,早期都是以种橡胶为主,难怪一路上都可以看到橡胶园。早期华人南来的时候,开垦森林,种橡胶树找生活。有的就开药店,有的就开餐馆,有的就开饼家,有的开五金店,就是有各种各样的行业,而大部分的客家人就选择开芭。我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会选择在勿洞这个小地方。原来早期的人,都是同一个村子来的,就好像当初南来的先辈,都是来这里找生活,然后就呼吁其他村子里的人,也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然后在这里找生活,其实就是为了生存下去。

她还说自己不是马共的后代,祖先是南来,然后在这里落地生根,不再回去中国了。算起来,他们应该是比较迟来的,不像马来西亚的华人,有的已经是很多代了。我不知道她是有意澄清自己的根,还是要和马共撇清关系。其实他们就是不同圈子的人,只不过就是在一个时代,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然后落地生根,继续生存下去。

我见了几个当地人,都是说自己不是马共的后代。看来,勿洞这个小地方,也是华人祖辈南来,选择落地生根的地方,因为这里也给了他们继续生存的机会,不管生活是多么的困苦,开山辟地,他们也选择了自己的路。而勿洞这个小地方,也慢慢地发展成为了城镇,吸引了许多马来西亚游客前来,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虽然勿洞是在泰国最南端的边界,可是却有它的魅力存在,而看到当地华人的生活,想必他们在这里,曾经那么地努力生存下去。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