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

Elegant setup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 tools featuring brushes, paper, and a holder.

讀過古典書籍的文人,多半喜歡為書齋起個名字。這些齋號,或標榜志趣,或寄託抱負,或聊作陶冶,全憑主人一念。在馬來西亞,我所知道的,就有蕭遙天先生的「薑園」、王宓文先生的「惕齋」、管震民先生的「綠天廬」,既風雅又順耳。

像我這種讀過幾頁書的人,也免不得附庸風雅一番。似乎不如此,便難在愛讀主義、談玄論理的圈子裏顯得與眾不同。於是翻檢古籍,覓得一個順眼的詞,便給自家安上「夕惕齋」之名。這句話出自《周易》:「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或作「夕惕若,厲無咎」,大意差別不大,不過是時時自警,勤而又謹罷了。

恰好我身邊有幾位喜好篆刻與揮毫的朋友,其中一位我稱作易學長,閒來便替人刻章題字。幾年前,他還在新山的時候,為我刻了一方「天南夕惕齋」的印。天南,自然是新山。我其實不太喜別人口中的「邊城」二字,總覺得不夠文雅,又帶幾分自貶意味,便自作主張改了稱呼。後來北上槟城,大概是怕弄丟了這方印,也就沒帶上來。

然而人生免不了諸多不如意,我也不例外。離家北上時,心裏總壓著一塊古人所謂的「塊壘」,久不能散。於是興起怪念,便把「夕惕齋」改作「莒齋」,提醒自己「勿忘在莒」,記得為何來、為何去。其後寫文章,有時署名「庇能莒齋」,有時署名「吉礁莒齋」,全看人在哪兒。如此一來,「夕惕齋」便算是過去了。

不久前,駱兄回槟,約我吃飯。我稱他師兄,那是因為天狼星詩社的交情。駱兄文筆不俗,書法亦佳,性情爽朗,談吐間常帶幾分風趣,又透著冷面笑匠的味道。去年我出版《夕惕齋詩稿》,扉頁題字便是他的手筆。駱兄說,那是臨黃庭堅的字,筆勢清勁沉著。我這外行,雖不識筆法之精微,卻也看得出那幾個字落筆有骨,收放自如。

見面的那天晚上,他大包小包而來,不僅送了我好幾本管震民先生的詩集,還從袋裏取出兩幅「夕惕齋」。我愛不釋手,回到大伯公街便收得好好的,打算哪日裝裱掛在書房。然而人一奇怪,便連想法都怪了。看著那兩幅字,我忽又起了用回「夕惕齋」的念頭。原因有二:其一,字實在好;其二,更實際的,是省錢。怎麼說呢?用回「夕惕齋」,既不用另刻印章,也不用再求人題字,能省下不少。至於什麼「勿忘在莒」與「不忘初心」,就讓它們隨風去吧。若一定要文雅地解釋,那便是——莒齋,太戾氣了。

於是,世上又多了「庇能夕惕齋」、「吉礁夕惕齋」這樣的署名。至於它能延續多久,還得看我哪天又起了別的怪念頭。當然,「預先」省下來的那點錢,終究還是花了——在島讀書店買了朱正先生的《魯迅百圖》,又順手帶走了李歐梵先生的《鐵屋中的吶喊》。回到住處,心裏盤算著:這一趟,不虧。只是想著想著,又覺得像是省了錢,卻又什麼都沒省下來似的——究竟是錢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类似文章

  • 等待

    我收到了教育局的来电,告知我正在处理我的退休资料. 我知道,我很快就可以正式的退下一直任劳任怨了三十年的工作了。 我一直都是在期待着,因为实在是发生了太多事情,…

  • 鸡蛋

    《富都青年》里阿邦阿迪两兄弟因为没有身份证而从小就得时时提防移民局的检举,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共患难培养出了两人血浓于水的情感,戏中有一幕兄弟俩以水煮蛋互相敲击…

  • 祛魅

    你知我是什麼時候對國際學校或名校祛了魅?又是什麼時候發現讀書時期自認為的成績優異,放到如今的社會情境看,又是多麼的不值一提? 不如先說說後者吧。記得在讀書時期,…

  • 诗译

    翻译讲求的“信达雅”真是谈何容易,诗歌要译得好更难——除了语言和文化的隔膜,还要照顾到各国的传统文体。唐诗宋词译成英文,“信”或许,“达”勉强,“雅”就近乎不可…

  • 幸甚

    巴士晃晃悠悠地来了,像热浪中一只气喘的兽。你上车,冷气夹带着金属味,像某种防腐剂,空气干净得过头。下班时段,空座位出奇得多;前排博爱座没人,后排靠窗座位像早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