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初登場裏低吟一首小夜曲 – 重温臺灣電影《10+10》

绿岛的夜

朗嘎拉姆的KL演唱會本月初舉行。這位泰國小鄧麗君,讓我心血來潮的想起重溫那套舊電影《10+10》,一出強調臺灣特色的多段式電影。在學院的文本解析課,也曾一度被意大利老師引薦,他留臺數年的文化基因,自然而然的融入在授課視角。個人很喜愛這類多段式又稱選集電影,不同導演的視角和喜好,能多維性的展示給觀眾。二十個短片,每集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餘韻。挑出我喜愛的兩出,也恰好的,讓標題串聯成《在初登場裏低吟一首小夜曲》,不是帶著那麽點音樂餘味嗎?

候季然的《小夜曲》是關於一個時代,關於臺灣歌曲的回憶。我喜歡極了那流淌在新公園放送亭的委婉,“歌聲隨那微風,吹開了妳的窗簾……”,音律都似乎能滲透在那參天大樹的枝葉盤根上。朦朧月光下,時間消逝流緩,從慢鏡頭過渡到當下,畫面的黑白來到彩色。我其實挺喜歡這樣的處理,有一種被稀釋的、淡淡的文學感。

陳國富的《初登場》,第一幕就有著關於時間的呈現。墻上日歷被精確標識到年、月、日、時、分,如此刻意的強調“初”。這是個如何重要意義的起點?掛鐘停在了13:42,沒人會料到,原來在這七、八分鐘,經歷一個魔幻小插曲後,從此悄然改寫了一個人的命運。而這個人,未來將如何深刻的影響著臺灣,東南亞,甚至整個華語歌壇。

《小夜曲》的開頭大段的采用黑白色。在錄音室裏唱歌的那一幕裏,歌者的全神專註,與公園放送亭前靜靜聆聽的聽眾,有一種微妙的呼應。據說,在當年的臺灣,收聽廣播必須前往幾個指定的地點。定時定點的守候方式,如同書信往返般的約定感。片中廣播音員提到的書本交換,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換成的陳紀瀅《赤地》。書本交換本身就是件有意思的事。如果進一步解讀,在書本內容上的從抒情到現實主義;書目之換,卻也可以是時代下的精神圖景之換。

《初登場》以對話方式,引出年方十五的鄧麗君第一次登場。一個身著藍緞旗袍、香煙繚繞的女人,幽幽靜靜的坐在角落。她神秘的出現,她在最後又悄然消失。我都不確定她是否真的“存在”過。那條黑絲披肩視乎是她短暫停留的唯一見證。旗袍女人細細打量這十五歲的女孩,端詳著她的五官和掌紋,然後一口道出了她的未來。面相和命運之間的內在關聯,原本就根植於亞洲的文化想象中。這種“命中註定”的意象,映射出鄧麗君與臺灣的密切關聯——她幾乎可以被視為臺灣歷史中無法忽略的一頁。最終,女孩成功登場,走向那扇通往舞臺的門。門縫中透出耀眼的舞臺燈光,悄然鋪展。

《10+10》的唯美意境似乎都集中了在這兩出短片:明月亭臺下的《小夜曲》,配上輕妝淡抹的《初登場》,是我把這兩曲並和的願景。從插曲裏勾起無限想象,臺灣的歷史片段如歷眼前。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