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不少讀書人都有撰寫書評的習慣。所謂書評,不外乎是介紹書籍內容、評論其得失的體裁。簡單說,有介紹型、摘要型、感想型,當然還包括那種註釋密密麻麻、堪稱學術專業的書評。像著名漢學家楊聯陞,便是靠書評出名的。
但對我這種總想偷懶的人來說,寫書評卻是件馬虎不得的事。搜資料、查版本、對譯名、疏理論點,每一步都耗神。即便動筆前,也得先列出大綱、釐清結構、層層梳理……光想就累。常常坐在電腦前,想寫又懶得寫,三兩句胡亂帶過,心裡知道對不起書,筆下卻無餘力。
不過話說回來,偷懶也不是沒有章法。與其苦思冥想,不如退而求其次,學學目錄學那一套:幾句話說清大意,也算有交代。目錄學嘛,簡單說就是整理圖書的內容、源流、分類與著錄的學問。其中名著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曾為無數古籍撰寫提要,簡明清晰,直中要害。這種寫法,頗合我意。
鑒於此,我後來也效法一二,嘗試為讀過的書寫些“古籍式”的簡評。比如最近讀過的《馬新德教會之發展及其分佈研究》,由陳志明先生撰寫,蘇慶華老師翻譯,是我頗喜愛的一部。當時我記下這樣一句:
「此書立意昭然,界域允當,取徑可徵,述理質實,誠為馬新德教研究開山之作也。至若其分類之精審、建言之中肯、結論之切要,咸中肯綮,信為德教研究之經典矣。」
一來是出自喜好,二來也確實實用。說得直白些,就是偷懶得體:想迅速回顧書中內容,幾句概評便能勾起記憶;哪日朋友閒談提起某書如何,我也可面不改色地打開電腦,找出那一兩句,沉吟片刻,再點頭附和道:「兄台所言極是,弟以為如何如何。」至少,門面是撐住了。
當然,這些簡評多半不宜見人,尤其遇上我不太喜歡的書的時候。曾有一本,我的批註寫得極短,僅六字:「但讀結論足矣。」其他部分我實在無話可說。然而作者尚在人間,還活躍於文壇,這種話自然不能公開發表。否則惹出什麼風波,豈不是自己把自己送進冷宮?畢竟,現在出書的多,還真容不得你說些難聽的話。
說到底,其實也沒什麼大道理。有時是想偷懶,有時是怕忘了。寫下幾句,日後翻回來看看,至少還能騙自己當初讀得挺認真。某些時候,更是為了在別人提起某書時,能從電腦裡翻出一句話,順勢接上話頭。這一接,氣氛對了,臉面也撐住了,說不定還能換來一杯免費的咖啡,何樂而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