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自然

小时候,我总爱看着旧街上匾额的大字,凝视挂在家门的对联,驻足在老街斑驳的柱子仔细打量那仍旧立体的书法字。那时的我笃信书法应该是结构端正,完美无缺的。每个字必须好像军队阅兵仪式一样,整齐严肃地站在广场上等待命令,一排挨着一排站着。每个距离,每个空间,每个姿态,都必须整齐划一,毫无缺陷。
直到有一天,我把我的书法作品给书法老师点评时,他说了一句话:“太过完美也是一种缺点,没有缺点就是你的缺点。”这下我不明白了。太过完美也有错?难道书法不就是追求完美的结构吗?老师望向窗外的树,说:“你看看每一棵树叶子的排法,茎的方向,果实的形状是一模一样的吗?”老师接着说。“每片叶子都有它独特的叶脉,每根茎都有它生长的方向,每个果实都有不一样的皮囊,那么你何必模仿古人的笔迹,执意追求完美呢?”老师说完后,用那双深邃的眼睛望着我,不再多做解释,只留下一句:“过阵子你会明白的。”
当我升上中一时,偶然听到那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质,你不必去模仿别人,因为这是他的特色,不是你的特色。这句话在我耳里不停地播放着,如一盏明灯般照向内心深处早已被囚禁许久的自己。我曾照着王羲之的《兰亭序》依样画葫芦,也照着赵孟頫的《胆巴碑》仔细地去揣摩每一个笔画的形状,但是这些都只是他人所书写的风格。这么多年来我临习名家的古帖,游历在各大朝代的书法名品里看,模仿他们的笔迹,到头来却逐渐深陷泥潭里,迷失了自己。
过阵子当我让老师点评我的书法字,老师说:“有进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但是字体过于端正。”幼时的我十分不解。“你想想看,一个竖直身体,排列整齐的军队,还有一群舞蹈员在空中摆动着不平衡的姿态,哪一个比较唯美,比较吸睛?你要学会在不稳中寻求稳,才是比较高级的技巧。”老师说道。我暗自嘀咕:舞蹈和书法有何干系?我脑海里所有的丝线都缠绕在一起,越理越乱,百思不得其解。
当我升入中四、中五时,背负的功课及压力越来越多,在时间的分配上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身为学生,我们永远不知道随时随地会不会有订单等着你完成,还要准时把快递给送过去。这时老师对我说的那句话不断地环绕在我的脑海里:你要学会在不稳中求稳。是呀,生活也和书法那般,要在意外中寻找平衡。放空自己的思想,冷静下来,一样样处理,总会清仓的。于是我逐渐放慢步调,耐心地一样一样处理订单,妥善地管理时间,制定时间表,然后才把快递给送出去。这时我逐渐对老师的那句话有了模糊的轮廓——未必事事都要马上完成,不需要刻意地追求完美,让事情的走向自然发展,在不稳中求稳方是良解。
某日我因备考心烦意乱,写书法时脑子里全是挥之不去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物理理论,心里还牵挂着历史背到了第几课,就胡乱地在宣纸上拿起笔就直接在纸上砸了一团墨,就这样夹杂着怒意、心烦直接在宣纸上舞出龙凤般的笔法,仿佛在一片空旷的草原上肆意地奔跑,无拘无束,发泄我脑子里的一切烦心事。写完了之后我看了看自己的杰作,就赶紧揉皱宣纸,把宣纸拧成一团。正当我要把它丢进垃圾桶时,老师却展平它,指着这张已经被碾成无数像咸菜般的皱褶的宣纸说:“诶,这张多好啊!你看,整幅作品一气呵成,磅礴大气,随心所欲。墨汁干涸的部分就像那枯藤老树那般苍劲,墨汁膨胀的部分就像下雨后在空气中笼罩的那层雾,增加朦胧感。”我仔细地端详之后才发现,当我不用理性去刻意地安排每一个笔画的走向时,毛笔就好像舞者那般自己舞动了起来,而我当下只需要顺应着它的脚步及姿态,顺应内心的情绪,学会在这种逐渐失控和有意识地编排的状态中去平衡,才能产生意外的火花。当时我茅塞顿开,仿佛脑袋里一条通道瞬间打通了。原来,这就是在不稳中寻求稳的含义。老师不再说话,只是提笔蘸墨,手腕悬空一抖,墨迹如藤蔓般攀上宣纸,毫无犹豫,也毫无规则。
是呀,书法的那一撇,那一捺,是大自然的一颦一笑。一幅书法作品就像是一副山水画。一行白鹭飞过,柳树轻轻地摇摆,高山穿入云霄,一座亭子矗立在山峰上。一切是多么地和谐,惬意。好的书法字,就像老农插秧,看似随意,却每一株都站在最恰当的位置,整体却不违和。喝一口沏好的茶,听一听古筝空灵的声响。一切是那么地自然。生活本该如此轻松、悠闲。何时的我们忘了自然的美丽,而投入忙碌的工作里;何时的我们低下头来,一个小时接着一个小时盯着四方的屏幕。我们有多久没好好望一望头顶的天空了呢?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抑或是更久?
“书法就好像太极拳,一收一放。。。。。。”老师又开始阐述他的书法理论。这时我推开了窗,雨后潮湿的风涌进来,案上未干的字开始晕染。我突然明白了——写书法就好像这一阵风一样,在纸上留下痕迹,云淡风轻,顺应其势,却不刻意地浓妆淡抹。书法不单单是白底黑字,更不是摆在家里的装饰品。它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有气息的。学好书法方能感悟人生,体会自然。如今我写字时总会先开窗望向窗外的景色,感悟一草一木的气息,拥抱微风。
原来真正的书法并不是一味地模仿,也不是完美排列,而是与自然的一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