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哲学论

哲学家的一生在不断地探究,以自己命名的一门学派往往承载了当事者的个人经历与独特视角的结合。我能说常常从阿尔贝·加谬的身上看到自己,理解他所诠释的荒诞。当谈到其他主义的代表,从核心看来我们甚至大相径庭,可我从他的思想上看见他;或从他身上看见思想。哲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其呈现的高能见度几乎慷慨。它几乎固执地解释某些事的一切联系,像是母亲抱怨家务时连带她的过去也一并交代出来,让她的孩子突然意识到这名女人的故事并非从自己有意识那刻才开始。这并非抽象的思想,而是处在生活中就能见识的真实感知。
我认为哲学的意义不在于产出多少加缪、黑格尔、波伏娃;而在于不抹杀任何个体的思想。换言之,我认为哲学的思辨就和坐在嘛嘛档谈天没有区别——苏格拉底式对话发生在具我们的时代代表性的红色塑料椅之间,与古希腊名片般的罗马柱别无二致。如何完整地面对完整的生活?像哲学家那样阐述;或像了解哲学一样了解身边的每个普通人。关于痛苦或幸福的不完全真理;各个学派之间的矛盾与共同点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折射出的艺术至少能让我们有一些概念。
我的想法是:不单独赞成任何的哲学流派。过于极端地秉持着某种主义;或将一句话作为生活的格式,个体认同的所谓真理就会使人变得狭隘和孤独。像是在婚姻关系中突然崇尚口口相传的“柏拉图式关系”宣誓自己已经进入伴侣无法理解的更高思想纬度,将冷暴力美化成哲学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而在几乎权威的说法面前妥协似乎成了非哲学分子的常态。夫妻之间的抗衡比很多教条化的学派之争好懂。或许压抑下的不甘在某刻选择了发声,俨然就是哲学诞生的那一声婴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