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

你知我是什麼時候對國際學校或名校祛了魅?又是什麼時候發現讀書時期自認為的成績優異,放到如今的社會情境看,又是多麼的不值一提?
不如先說說後者吧。記得在讀書時期,精英班的學生總自認為自己前途無量,尤其當時的我並没怎麼把心思放在學業上,卻頻頻有著許多利我之局勢,身邊也圍繞無數小人,等待時機將我拉下。
而我也十分記得當年那些人嘴裡是如何將我貶低。例如,中三的補習老師,因我對他的示好冷漠以待,成了他攻擊我的理由。記得那時我得到鬼神的幫助,偷聽到了他的心聲:他認為我很漂亮,若能和我拉近關係,定能吸引更多學生加入他們的半工半讀計畫。嗯,超X的事,相信許多馬來西亞人都知曉。又記得當時畢業幾年後,新聞上看到,他甚至被指出是整個學歷詐騙的終極大Boss,禍害無數莘莘學子。嗯,就是這樣一個人,曾是我的中三補習老師。
說實話,我當時雖對他冷淡、疏離,除了自己防備心強、得知他想利用我的小心思之外,對他倒也沒有其它太大的惡意,只是上課期間我本就喜歡走神、缺課、和朋友說話或打盹。可因為他們對我的哥哥有意見,莫名這把火燒到我的身上。
事實上,我也沒太多去理會他,雖然他在課堂上莫名其妙開始陰陽怪氣我。從一開始我的冷漠、他以為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到後來發現我家庭環境不好,認為我並沒有表面光鮮亮麗。
對此,我很少去掩蓋還是什麼,我從不认为自己的家庭多有錢或家教多好,我有自知之明,可偏偏我處於的圈子似乎太過底層,他們得知你的家庭收入以及上的興趣班之際,會莫名把你歸為有錢的那一檔。哪怕你從來不贊同,但也懶得理會。再到後面,會慢慢延伸到——發現山外有山,最後再回頭嘲諷你沒多有錢。
當時的我對此實在反感至極,我早就意識到,你做得再好也沒用,他們會拿著你的家庭評頭論足一番,要麼希望你辯解,要麼希望你為此感到羞恥。
所以我的羞恥心大約是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麻木,而且我也討厭他們這副手握權力的模樣,讓我為非我之錯買單、認罪。我只當這些人是神經病,不過是一群從自卑到築夢,再到把自己高捧的人拉下來,以滿足自己病態人性的人類罢了。
話似乎說遠了,回歸正題。當時,這位補習老師在課堂上一直說我:『不要看太多愛情小說,以為會有白馬王子來解救你』。我只感覺他是神經病——愛情小說,我大約只在13歲那年看了幾本,後面發現套路與故事情節設計大差不遠,便不再看了。
又記得,也有許多精英班學生諷刺我是花瓶、叫我去做j女。在得知學校副主席追我,還說願意養我之際破大防,憤憤不平我凭什么那麼好運、不學無術卻依然可以吸引成績優異、有前途、在學校有地位的人願意養我,以後他讀醫生或律師,家庭收入也不會差,之類的。
當然,我依舊沒怎麼回應這些破防的可憐蟲。這些人之所以會被煽動、孤立與霸凌我,不過是因為他們在學校本就是被邊緣的群體,唯有自己願意努力,考得還算不差的成績,呆在精英班裡,才勉強在學校這個小社會獲取少許優越感。
可你知道的,身為馬來西亞的少數族裔,成績好真算不上什麼。是,有人確實考進了馬大(不是以上提及之小人,是我認識的其他人);但若你的家境富裕,你絕對會有更好的大學可讀與前途。你的那些努力,没有金錢的堆砌,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升學機制,只能吃虧。
我又記得,聽聞前任說他的一位朋友,中學成績不佳,但他的父母替他補救,最後還是畢業於澳洲八大——是到澳洲讀的八大,而不是在馬來西亞。又見高中獲12A的學姊,不知為何放棄了政府大學先修班,跑到Tarumt升學。
說實話,大考那年,我終日學習,最後也來了個彎道超車。雖成績沒有全滿貫,但大約也超越了精英班的一部分之人,算是與他們平起平坐。於是再度憶起,更覺他們當年的優越溢滿可笑。又記得,當年聽到他們的談話:『我們這幾年那麼努力讀書,如果最後要和那些普通班的學生上同一所大學,說實話,我內心會很不甘心。』
雖說此話的人並非針對我,平日裡對我大约也沒有惡意,也是我不小心聽到她與朋友的談話,但聽到這句話,我不由得想起——在這所學校,部分得勢的老師與部分精英班的學生,太過高貴,差點以為他們是什麼皇親國戚,不然怎麼這麼著急的和普通班的學生劃清界線,來彰顯自己的優越呢?
對他們,我倒也無太多羨慕之處。但曾经的我,確實羨慕那些出國读世界頂級名校以及中小學在國際學校讀書的人。可後來,這份羨慕,又被現實的觀察打破了。
當時在學校,和同學聊天時,得知他中學讀的是私立,也跳過級,但他不是成績太好才跳的級,而是一度沉迷於網絡遊戲,才被迫如此選擇。說實話,我當時確實羨慕那些跳級的人,畢竟這意味著更快畢業、更多的試错空間——以及身後父母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為自己的孩子盡可能的規劃好一切。
可是我當時又有點恍惚,彷彿他讀國際學校,就該去到更好的大學,甚至是出國,而不是與我在這所大學相遇。
再後來,我在職場上又遇到了另一名同事,他之前亦是就讀國際學校,但也因此造就了他的中文較弱,甚至不識中文字,於是只能接印尼的市場,而非加入中國小組——他很想加入中國小組,因為文化上更能融入。
那時候,一種奇怪的感覺縈繞在我心頭,畢竟——我曾十分羨慕那些在國際學校讀書的人,可若讀了之後,卻與我們並無兩樣,甚至因此少了一些機會,那麼,那些當年的羨慕,是否並沒有想象中的光鮮亮麗?
又見名校畢業的大家紛紛投入職場,才知曉,也許,教育程度與成績優劣能讓你從事不同的工作。如,有些人投身諮詢或投行領域,故起薪高人一等;有人留在歐美國家,甚至拿到了永居;有人入了大企業,薪水不高但公司規模大;有人沒上大學,或中學沒畢業,但通過銷售每個月依然獲得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其實,你的成績如何、讀的大學如何,還不如你的家境如何。不然,你入了國際學校,但實際上依然卡在同樣的階層;不然,你名校畢業,工資依然是普通薪資開始。可是,有些人讀書,也許只是圖個體驗,反正回家都會繼承家業,如一些認識的人以及我的堂兄弟姊妹,便是如此。有人讀書是為了改變階層,可畢業之後才發現,自己仍然要慢慢熬上去。倒也不是不好,也是一條生路,但讀書時期以為的前途無量,也許在那個年紀看,確實充滿著光。但如今眼界開闊,再回頭看看,不過是最後的幻想。
讀書時期精英班看不起普通班,可大家的階層仍然一樣。名校畢業、起薪高,也許努力一辈子是有錢人的一間家。所有自以為的光鮮亮麗、前程似錦,在資本與階層面前只剩下無力。
於是,便對成績好、國際學校、名校畢業,統統祛了魅。倒也不是否認其意義與優勢,只是往功利的方向想了想,若是有天你中了彩票、或成了風口上的豬、或因種種原因得了一筆巨款,你的那筆錢,是其他努力攀爬者一生所能賺到的錢,那麼工作與努力的意义,又到底是什麼?
成績與學歷固然重要,對於有些人而言,或许那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又或許能為自己狹隘的人生爭取更多可能。但若將學歷置於資本與階層之上,明顯是荒謬的。
創作於2025年5月4日(24歲)
Photo by Gayatri Malhotr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