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作协签署意向书 携手培养新秀出版合集

新马作协6月24日在吉隆坡签署合作意向书,主要方向包括:扩大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的深耕文学创作课程,开放新加坡写作新苗报读课程;出版两地作家合集,举办文学讲座等。新马作协致力合作,提高层次经营文学事业,可促成新的文字观念与作品诞生。

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林得楠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马作协)会长潘碧华代表新马作协于6月24日(星期六)在吉隆坡签署合作意向书,承诺携手培养两地华文写作新苗,促进两地作家交流。

马作协位于八打灵再也(Petaling Jaya,毗邻吉隆坡)Menara AmFirst大厦之新活动中心24日开幕,林得楠代表新加坡作协赴马签意向书。

意向书主要方向包括:扩大马作协的深耕文学创作课程,开放新加坡写作新苗报读课程;出版两地作家合集增进了解,举办文学讲座、书籍互赠。

林得楠致辞时说:“文学无国家,何况新马本一家,新马本来就有一道看不到但一直存在的文学长堤,这道文学长堤存在于新马文学人的心中,尤其存在于上一代的新马资深作家的心里。我们希望借助疫情后的合作,延续老一辈的精神,将文学交流扩大到新一代新马华文作家社群里。”

重启“新马文学高铁”计划

林得楠指出,近年看到一些马华作家活跃于新华文坛与出版场域,新加坡作家和出版人常在马来西亚活动,“也出现一些作家在马来西亚被列为马华作家,在新加坡则被当作新华作家的现象,更说明了‘本一家’的渊源……希望通过文学高铁项目,继续加强两地作家和读者的了解和认识,并继续为两地作家和读者创造共同场域。”

出版合集是读者一次过接触多位作家的最直接方法。

尽管被取消了的新马高铁计划目前在外交政治上还没有着落,但两地作协,以民间之力重启“新马文学高铁”计划,延续2017年《新马文学高铁之微型小说》的合作模式和精神,拟于2024年4月后推出《新马文学高铁之新诗》。

新书由新马作协组成联合编委会负责组稿与编辑工作,他们是四位编务顾问:希尼尔、潘碧华、刘瑞金、胡清朝,联合主编林得楠与刘育龙,以及四位编委:方路、周德成、吕育陶、林高。

“深耕”采线上线下方式开课

另一项即将落实的合作项目是深耕文学创作课程。

深耕由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与马作协主办,海鸥基金会赞助,星洲日报活力副刊协办,2015年底创设,目前已进入第六届,由马华作家担任导师,培养写作新苗与专业的文学读者。

马作协副会长、新纪元大学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院院长伍燕翎受访时说,报名课程的学员从十多岁到七十几岁,每届超过200人,不得不筛选,这说明马来西亚仍有许多人对书写有热忱。学员持续发表作品,在文学奖场域也有不俗的表现。如今两地作协合作深耕,采取线上与线下混合方式开课,惠及不同地区的学员。

伍燕翎感叹新马一水之隔,之间却太缺乏跨国合作,希望这次签意向书可以落实一些计划。她以方修文学奖为例,其实新马华文文学合作起来可以是一个整体。新马华文文学甚至可以成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示范。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地都有一些华文文学团体,伍燕翎说:“更长远是把整个东南亚拉进来。”

认识邻国作家不容易

新加坡作协副会长周德成认为,新马分家后两地华文文学独立发展出各自的脉络与主体性,其实并非坏事。不过后来发现要认识邻国的作家并不容易,他求学时代往往是从台湾出版物认识马华作家。真正接触马华作家有时是在其他场合,比如他结识马华作家许裕全是因为对方来新加坡参加书法比赛,结识马华诗人吕育陶则是在中国云南的一个会议上。

周德成说:“很多其他马国作者,我是通过一些选集才认识的,或在本地书店见到。我想这是可惜的,两边的写作人、创意工作者和读者可以多接触,甚至汇在一起。我觉得另几个原因是:新加坡写作人较少以马国作为文学场域,在那里投稿或出书,因为即使新马就隔个长堤,但有天然的阻隔和门槛,这包括新马天然的高邮运费等。”

新马作协致力合作,周德成认为这提高一个层次去经营文学事业,可以促成新的文字观念与作品诞生。此外,在新加坡也有一大批来自马来西亚的写作人、学人,如欧筱佩、游以飘、无花、翁弦蔚、林韦地等,甚至更资深的王润华教授与诗人淡莹,周德成相信他们可以成为两地文学合作的桥梁。

两地文学的发展和迷思

来自砂拉越,如今生活在吉隆坡并在数个文学社团担任理事的作家李宣春说:“无论是新加坡或新华文学,于我都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有亲人朋友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也有创作伙伴在新加坡环境的滋养下创作。然而,两地文学的发展和迷思相信都有一定的共通点,比如:多元语文和文类创作各自生长,不同族群鲜有互渗,华文文学在国家格局中的地位等,所以,自顾不暇又何以谈共生?

“但我认为所谓的‘各自为政’仅是现实表面的刻板印象,我自己是可以看到创作者在两地流动,部分文学出版品也在两地流通。所以,新马作协的合作,我个人所期许的不只是大家已经很擅长的作家交流和举办文学奖此类项目,我希望大家可以从文学环境的永续经营的角度切入。”

李宣春提出长期培育作家的重要性,此外双方也应该鼓励不同语文的翻译与出版。他认为文学社团可以扮演中介角色,连接出版机构、媒体、作者,建立有机的文学社会体系。甚至可以集中资源资助一名或多名作者与编者,有系统地完成一部作品。

翻译方面,虽然近年马来作家Syed Mohd Zakir和学者郭紫薇努力将马华文学作品翻译成马来文,但他认为各方还须努力。

李宣春说:“如果文学团体和相关人士能够摒除成见,更灵活地运作,相信新马文学就不会予人苦情、贫乏、缺欠的印象。”

新闻链接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