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一节看人从众的现象
中国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出游的黄金周,大家都会费尽心机提前安排好出行的交通工具,比如飞机、火车、汽车等。最为夸张的事情在于某些城市一票难求,如上海虹桥火车站像春运一样人挤人的情景再现,这可以从侧面看出人们对于放假出去游玩的渴望达到了顶峰。
中国大部分城市,文化旅游部长像销售团队冲业绩,拼政绩的冲劲,每日每夜更新,从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媒体如微信、抖音、小红书进驻各种各样的段子包袱。尽人事吸引大家眼球,收割流量,大大地提升城市的客流量。这一系列炒作,虽然增加了城市收入,对于普通百姓的出行客单价无形中增加了成本,间接提高了旅游客单价。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山东淄博宣传力度,吃大份烧烤,更有甚者,卖糖葫芦的师傅,因能双手用糖衣裹着葫芦的特技,让源源不绝的旅客大排长龙,以至于师傅吃饭都得等着他,只为看他转一转糖葫芦。
除了山东淄博以外,河南洛阳的汉服热,唐城的NPC的角色扮演情景文化项目当属文旅创新项目。旅客购票穿汉服扮演唐人与城中的各种角色进行交流,网红打卡,深受年轻人的热捧。上海迪斯尼仍然是亲子游的首选,举凡各种假日,到迪斯尼是必选项目。若到中国看中国人扮演的迪斯尼人物的扮相,用中文说着对白,也是一种奇特的文化体验。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更具有亲切感。
有赖于网际网路,身在马来西亚的我虽不能亲临其,但也能感同身受。不时还能刷到相关“人从众”的五一劳动段视频。其中“人从众”内容,引人入胜之余,也引人反思。让我思考,人在于劳动节是不是好好休息,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互相陪伴,做一顿饭,我感觉劳动节的父母和小孩似乎比工作日更加身心疲累。
从出行上来说,比如赶火车赶飞机,舟车劳顿,好不容易到了一个景点,还得排队买票,拍照留念,发现自己拍的不是景点,全是“人从众”。中国文化是不是有“人从众”的羊群效应?举凡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一股脑全去凑热闹,吃瓜,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其实山东烧烤,新疆烧烤,东北烧烤等都很好吃,非淄博烧烤不可,也非五一劳动节的淄博烧烤不可。是不是有了“人从众”的加持,淄博烧烤成了热搜,就受到大家的热捧。这一现象实在令人堪忧。让我陷入思考:“人从众”是特有的中国文化吗?进而,再让我思考,五一劳动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何在?
马来西亚有“人从众”的现象吗?中国的五一节黄金周,恰好与穆斯林的开斋节在一起,于是上班族和学生族都有十天的假期。南北大道都会在节假日前后大堵车。在马一旦“人从众”现象,机票、车票就会毫不客气的提价,各种限流。由于马来西亚历史曾经发生过不愉快的事件,举凡大规模的集会都会由警察出队疏散,若需要大量人聚集活动,需要提前向警方提交申请。人口过度集中,会发生很多事故,比如交通事故,中暑等。
马来西亚各个景区都会限制客流,从景区票价就可以看出端倪。外国人和本地人收费不一,有很大的差价。再者就是参观次数,比如一座吊桥一次只能只能接待500人,缆车一天只能运行几次,都有明文规定。有趣的事情,如果到森林保护区看长鼻猴、人猿,游客还得就着动物们的进食时间,比如早上九点半,中午十一点半,下午三点,这三场,动物才会慢悠悠从森林里出来给游客看。虽说是游客去参观动物,还不如说是动物出来给游客看。一旦错过了进食时间,你还得等下一次投喂。疫情之前,沙巴仙本那原来的原住民,因为游客给予金钱,原住民不再去挣钱,一直向游客乞讨为生。游客也容易生怜悯之心,每次都会掏钱,积少成多,日复一日,原住民也不去捕鱼耕种,孩子从小也不上学,过着到处和游客摇尾乞怜的生活。
游客增多虽然能够提高一地方的收入,但对一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会有一定的损耗。当地人因为地方有更好的生态自然环境资源而不愿意去拼搏,去发展自己和地方。比如希腊的城镇,自从邮轮定期光顾以后,当地人安逸度日非常,平常人每天的生活节奏就是喝咖啡,等游客,买卖纪念品,一天就过去。“人从众”孰好孰坏,孰优孰劣,不得而知。
对于“人从众”的理解,除了由六个“人”组成人很多的字面意思以外,也可看出“人”的“从众”心理端倪,由此看出汉字与文化的链接和关系,饶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