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二三事
香港富家媳妇的命案占尽近日的报章版面,尽管挤不上封面,却也提供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某些报章甚至把这桩新闻题材当连截短篇,日日以惊悚标题吸引读者的目光。
大家都憧憬当英雄人物,史诗般出现在这个红尘乱世中,有谁会喜欢当悲剧里的主角?偏偏,从悲剧里产生出来的人物往往比英雄更加引人注目,代入感强者更能产生共鸣,让读者大体同悲。海内外媒体每天竭尽所能将冷饭加热,加油添醋地翻炒数遍,期待更多尚待挖掘的佐料出现。实在没有佐料可以拌上炒饭了,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各民俗“专家”来大发厥词,继续用耸动的字眼狠狠地刮它一笔。
例如,今天的报章出现了以受害者的名字和面相来推敲的所谓“专家”。据称,名字中有“天”者,命格必须够硬才能配得起这名字,而受害者显然犯忌了。就像当年的邓丽君去世时,也有人跳出来说“君”字,帝王所用,非常人可以用之。如“圣”、“燕”、“玉”等都是要尽量避开使用的字,当然这番话不是我说的,都是“专家”说了算。
我想起当年小学同学陈福德的故事。家里供奉大伯公神祗者都知道,大伯公也被尊称为“福德正神”。村子里多数华裔家庭除了供奉观音菩萨就是大伯公,牌匾上的”福德正神“四个大字根深蒂固地刻在小孩们的心灵,可以说未入学前已然像图腾般记忆犹深,入学后认识了这四个大字,更是对它敬佩有加。陈福德的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稻农,背部朝天,营营役役了一辈子才老年得子,取名字,当然图个好意头。抱着才呱呱坠地的儿子叩拜神恩,举头一望,“福德”二字正合我意,于是陈福德就这样无灾无难地长大了。
但是,同学间的童言无忌却让陈福德心里懊恼得很,大家都不叫他福德,反倒是“大伯公、大伯公”地叫得溜不溜嘴。好不容易等到父亲归西,陈福德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现在讣告上,此后村里再无陈福德。他换了名字——陈德福。同学会上,看着他笑嘻嘻地逢人就解释,某算命师铁口直算他德福得福,比起冒犯大伯公的名讳来得妥帖。不过,他依旧是大伙儿记忆里的大伯公,曲终人散后,多少人记得“德福”二字?憨厚的脸庞,配上陈福德的名字,其实承载福德,这也很好啊。可惜的是,同样在皇天后土中开垦良田的他没听过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道理。
取个好名,不就为了讨个好意头,但是有了好名,还得配上姓氏啊,一时的马虎可能误了孩子一生。记得大学同学名字就叫富贵,“富贵”很好啊,此生必定大富大贵,可惜他姓吴!我猜想,吴伯父也是无心之失,取名时被兴奋冲昏了头,疏忽了,但是每当一报出大名,他不觉尴尬,旁人都不好意思尴尬了。再来一个姓刘的朋友,名字就叫必娣,我相信刘爸爸对她寄以厚望,希望不久后的将来,必娣必定招来弟弟。后来,刘必娣上完六年的小学,我对于她有没有弟弟竟然完全没有印象,反之她“流鼻涕”的花名和“大伯公”一样,响彻童年。
好了,列举那么多诙谐的例子,说说我自己吧!父亲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教育水平,虽然他的字体工整,强劲有力,但是毕竟文化水准略显不足,所以在为我们兄弟姐妹取名时煞费苦心。好在,父亲还是把我们捧在手心里呵护,绞尽脑汁将潮州话的谐音都用上了,还赐予我们终生受惠的名字。我出生在春节期间,捉襟见肘的日子让父亲更加心慌。于是,他希望我带财,就为我安了“秀彩”这名字,若以方言读出来,就是“收财”之意,这名字绝对吉祥如意。后来,我虽然不像善财童子般送财,但多年来朋友们还是“秀才秀才”的叫我。平白当了那么多年秀才,尽管我资质平庸,处于“学渣”以上,“学霸”未满。
若干年后,小妹出世了。这次,父亲想起我们身在马来西亚,“收财”显然脱离80年代的现实,应该要“收镭duit”才符合国情,于是妹妹的名字变成了“秀蕊”。而小妹的到来的确让父亲发了一笔小横财,这更加巩固了他取对名字的信心。再过十年,当叔叔请教他,小堂妹该取什么名字时,父亲重燃心中熊熊烈火,蹦出了一个“秀妙”的名字。绝对传统大男人的父亲说家族中女性太多了,“妙”字是希望女子少一些,接下来婶婶们可以带来更多男孙。呃……好在叔叔只是礼貌性的询问,父亲也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不然这“秀妙”堂妹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恐怕对于自己的名字也是得思索再三,才说得出口。
出来社会工作后认识了一个朋友,知道我大学时读的是中文系,以为我这“秀才”肯定饱读诗书,因此便委托我帮她的新生儿命名。其实她不知道的是,秀才只是古代一般通过最低一级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罢了,套句现代用语,顶多也只是个中六生。有一天,她传了一则短信问我,“婕妤”二字可好?我心里一惊,连忙问她这灵感从哪儿来?“电视剧啊,你没看宫斗戏吗?”好一个煲剧的妈妈,怎么没注意“婕妤”二字是指宫女呢?后来,她又拿着名字找“专家”演算,最后变成了“婕瑜”。好吧,你是妈妈,你欢喜就好了,何必理会那么多呢?
记得大学时期,巫裔讲师曾无限唏嘘地说过,友族同胞的取名趋势也让他大开眼界。他说“Abu Bakar”是他父亲的年代比较流行的名字,现在的阿布巴卡已经悄悄变成“Ben”了,因为Ben中的e可以有两种读音,崇洋者会以Burn来读出,这样一个古朴经典的马来名字顿时就镀金了。又比如“Ahmad”变成“Mark”或“Matt”。年轻人和父辈斗智,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这样的英巫激荡,产生的文化融合倒也有趣。
取名,意在讨个好意头,我们把所有内心的期许都付诸在名字上,只要避开不雅读音或冷僻生字,我觉得即使庸俗,倒也无伤大雅。你觉得呢?不妨谷歌一下你自己的大名吧,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哦!